前两周的诺大培训讲座上,Peter教授讲了很多建构主义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知识。昨天读书沙龙上,王飞老师关于“建构主义及建构主义在数学教学的应用”的讲座让我对“建构主义”和诺大讲座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建构主义提到“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,学生是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,而不是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,这也就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和主体。”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。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,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?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,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,在某一特定学科上也存在水平不一的情况,即我们英语讲的“students of mixed abilities”。英语课堂教学中,尤其是英语阅读教学,“课堂活动”是推动课堂内容的重要手段。因此,课堂活动必须要能够服务于各个水平的学生,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。
在建构主义指导下,如何进行英语阅读的活动设计?首先,整节课的活动活动内容应具有多样性,如:选择、填空、简答、讨论、辩论等;形式可以由“个人思考”--“两人协作”--“小组讨论”。这样,在选择、填空类较简单的活动上,学生可以独立思考,锻炼思维;在简答、讨论环节,学生互换观点,进行思维的碰撞。其次,在活动内容上,同一个活动可以有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两种呈现形式。如,必修中袁隆平一课,我们可以问“根据文章归纳出袁隆平的优秀品质(用5个形容词)”,这时学生需要根据文本对袁隆平生平的描述,自己用掌握的形容词归纳品质。此题有一定的难度。这时对于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,可以降低要求,如“3个形容词”;或者让他们“找出描写袁隆平的原文”。这样,水平较弱的学生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,对英语学习有信心;水平高的学生也能得到思维的充分锻炼。
评论
还能输入140字
用户评论